文明校园国旗下演讲5分钟(精选3篇)

文本屋 人气:4.27K

文明校园国旗下演讲5分钟 篇1

今天的循环日记,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校园里的不文明现象。我觉得这些虽然是小事,但很容易带来安全隐患,需要引起重视。下面,就听我说一说吧。

文明校园国旗下演讲5分钟(精选3篇)

首先,我想说一下追逐打闹的坏处.下课时,我常常看见有的同学你追我赶,在玩警察捉小偷等游戏,他们横冲直撞,像一列列失控的火车,总会不小心撞倒人或物。的确,他们现在玩得不亦乐乎,可要是不小心摔了个鼻青脸肿,头破血流,到时候肯定有人要哭鼻子了,这样玩虽然很开心,但也有一定的危险,不仅要给老师和家长带来麻烦,还会影响自己的学习。所以啊,我奉劝大家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,不要到造成不良后果的时候才后悔。

另外,我还想和大家说一说我在校园里看见的不文明现象。在校园里,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散落在地上的垃圾。弯一弯腰,捡一捡脚边的垃圾,这是多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啊,可是很少有人这么做。其实,美丽整洁的校园要靠大家来维护,有时候,一个小小的动作,却能体现你爱不爱校园,爱不爱班级,有没有把校园当作自己的“家”来看待!所以,我们应该从我做起,从身边做起,如果看见地上有垃圾,请弯一弯腰把它捡起,扔进属于它的垃圾桶。

解小是我家,快乐文明靠大家。作为解小的一名小小主人,我真希望我们的学校越来越好,让我们一起来努力,加油啊!

文明校园国旗下演讲5分钟 篇2

每年九月九日,为传统的重阳节,又称为“老人节”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,成了唐代,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,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。

星期天的下午,我做完作业后,就去马路对面的广场跑步,刚来到斑马线,就看到一位老爷爷持着拐杖正要过马路,他用艰难的脚步向前走,一辆汽车从远方缓缓驶来,按着喇叭,一点也没让礼的意思,我以闪电般的速度冲到老爷爷的'身边,把老爷爷拉了回来,老爷爷说:“谢谢你啦,小朋友!”我摸摸头,羞涩的说:“老爷爷,谢谢您的夸奖,这是我应该做的。我还是直接扶您过马路吧。”说完,我就扶着老爷爷一步一步慢慢地朝马路对面走去,紧接着我继续沿着道路一边跑步一边哼着小曲儿。

大约过了20分钟,跑累的我正往回家的路上走着。在小区门口看见一个瘸腿的老奶奶,驼着背,还一直不停地咳嗽。见她这般摸样,不忍心的我赶紧过去扶她回家,送她到了屋里,老奶奶表扬了我,说:“小朋友啊,真是太谢谢你了,你们学校的老师还有家长把你教育的真好。”我一听,脸红了起来,说:“这是我们少先队员应该做的,今天是老人节,也是我们帮助老人的节日。”

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,也是一个帮助老人的节日。

文明校园国旗下演讲5分钟 篇3

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。换句话说,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。此习,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,光绪《惠州府志》亦有记述。

纸鹞亦现在的风筝。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,五代之前,北方习惯称“纸鸢”,南方则多叫“鹞子”,惠州的“纸鹞”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,且有“南北混合”的味道。

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,初型均是鸟类。相传公输般(鲁班)“削竹为鹤,成而飞之”,“作木鸢以窥宋城”。这里的“竹鹊”“木鸢”,就是代风筝的雏型。不过,当时没有纸,只能用竹木制成。清人笔记中说“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,以牛皮制风筝一具,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,其声悲怨,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”。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,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。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,始有纸制风筝,出现了“纸鸢”和“鹞子”的称谓。“风筝”之名的出现,据记是出现在五代,《询刍录》记曰:“风筝,即纸鸢,又名风鸢。初,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,引线采风为戏,后于鸢首以竹为笛,使风入竹,声如筝鸣,俗呼风筝。”唐以后,风筝盛行,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,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。从这以后,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、鸢、鹞等鸟类,虫、鱼、人神均有之,明清以后,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。

惠州民间的纸鹞,已非本来面目,多为四方平面,带一尾巴,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、神位相似,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。在惠州民间,风疹制作极为简单,采竹一枝弯曲,一支直竖,撑住一张四方纸,贴上尾巴调好线,即可放飞。有一种不带尾巴,四方状纸稍大,称“阿婆鹞”,以放飞时平稳、安定而得名。

除此外,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。

重阳这天,人们多伴以凳高,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,孩童、成人均有之,亦甚壮观。

按我国的传统习惯,放飞风筝多在清明。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。其来由无从考究。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,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。清明前后为雨季,春雨不断,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,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,劲风不断,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,进行户外活动,此时放纸鹞,天时地利人和,是颇多为适合的。